历史
马来西亚的总人口接近3064万,其中华人有700万,占比23%左右,是世界上华人占比第二大的国家(最多的是新加坡)。而且吉隆坡和槟城的华人数量更多,占比接近一半。
马来西亚华人(或华裔马来西亚人、大马华裔)指明清至民国数百年,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省迁徙至马来西亚的移民后代。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汉代。唐、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,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。
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(明史称为满剌加)停留,后来将马六甲、巨港(今属印尼)、泗水(今属印尼)等营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。至今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。一些华人因为和当地人通婚,开始在马六甲定居,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,繁衍开来。
鸦片战争清朝战败后,清朝战败后,中英签署《南京条约》。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,大量的华工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、种植工人等。在蒸汽船使用后,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。
关于19世纪初的劳动移民更多是为了谋生存图发展,当时国内正在闹饥荒,许多华人主动下南洋为了谋得更好的生存。他们主要来自于福建、广东潮汕、客家以及海南一带,福建人过来这里做柴米油盐的经商;广东潮汕、客家主要开杂货店;海南人则是做起了咖啡和餐饮。由于华人勤劳会做生意,使得当时华人为了当地的富裕一族。
二战后,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,英属马来西亚正值叛乱,移民条例收紧,中国来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。此后华人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与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,并在当地繁衍开来。
1959年马来西亚建国之后,虽然马共矛盾间隔了华人探亲的机会,但是不影响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贸易往来;到19世纪末期,很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回国探亲。马来西亚华人不忘根,在马来西亚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传承。
语言
马来西亚的中文随处可见,自然是受中国人的影响,准确来说,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影响。所以,如果你在马来西亚的街头,随便抓一个人问路,抓个三四次总会抓到一个华人。他不仅能用普通话跟你交流,还能和你讲方言(一般是粤语或者闽南语)。
语言堪称马来西亚华人的必备技能,他们往往能在英语、马来语、普通话以及中国方言之间自由切换。当然,这并非是天赋的功劳,而是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长期传承。
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大陆、港澳台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大专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。马来华人从小就被送去中文学校,从小学到大学,他们都在中文环境下接受教育,当然也学习马来语。
发展
教育模式也好,日常生活也罢,马来西亚华人在漫长的时间里,将中华文化传承了下来。而在异国他乡,想传承自己的文化必然是要有些资本。马来西亚华人的资本,来源于自身对马来西亚经济和政局的影响力。
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,位于吉隆坡,是目前马来西亚最大的的民间博物馆。博物馆展品基本都是华人捐赠和广泛搜集而来,花了7年才建成。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1959年发行的由华人签字的钞票,这也是见证了华人有钱无权的局面改变。在19世纪马来西亚建国之初当地是没有银行的,都是殖民国英国发行的钞票。
在英国殖民时期,华人从政的比较少,多为有钱的商人,所以华人的政治权利很小,一直到19世纪中期,慢慢有华人在马来西亚各个政治领域有所作为,这个由华人担任的财政部长参与了钞票的印制并且签字,可以说是十分有时代的记录意义。
如今,马来西亚已经是个多民族、多元文化的国家,来马来西亚可以感受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,欣赏马来西亚各个时期所保留的历史建筑,感受马来西亚现代与传统的交汇融合。